家族财富|开曼“避税天堂”崩塌 FO为高净值人士出谋划策
征和智库|吕随启:国产医疗高值耗材领域蕴藏的市场机遇

上一个:

下一个:

进入2019年,中产们的焦虑持续加剧。笔者与嘉信理财共同研究的《2018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下称《财富健康指数》)数据显示,中国新富人群认为,流动资产达到182万元才能达到财务的舒适水平。而如果要算到富裕水平,那流动资产要达到424万元人民币。这些数据,与2017年的调研数据相比,分别上涨了46.8%以及18.1%。


不断上涨的资金需求的背后,是焦虑感在作祟。手握充裕资金,却不知投向何处是中产人群的现状。特别是当股市起伏波动不断,却不知是牛市启动还是短暂躁动的焦虑感,伴随着城投债、可转债等过往少有人问津的品种一跃成为机构“座上宾”,“资产荒”担忧再次袭来。


资产荒的叫嚣言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从供需关系来讲,资产荒就是资产供不应求。资产荒的本质并非缺资产,而是缺乏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资产。产生这一结果的宏观因素有很多,包括货币政策宽松、实体产业去杠杆等。但是从需求端而言,对于投资者影响最大的要数2018年4月颁布的资管新规。新规“革命性”地打破了刚性兑付这一点,无形中加大了投资的风险,让很多人都无所适从。过去的收益不稳定变成了连本金或许都保不住,这让不少中产瞬间觉得没有可靠的资产可以投资,资产荒的言论瞬间满天飞。


但事实上,你是否有想过,除了资管新规带来的客观影响,或许还有你个人原因,导致了你对优秀的资产视而不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或许可以帮助你看清这些问题。

 

你经常坐同一个座位么?


我在上课时不给学生排固定的位置,但如果学生第一次选择了任意一个位子,随后的几次上课都不会轻易改变已选定的座位,除非该座位已经被别人占据。


这种习惯,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衣柜里的衣服已经好多年都没穿过了,依然不舍得扔掉;通往上班的路这么多,天天都走同一条路;明明公司或者行业已经没有前途,依然不愿意离开。这背后,都是“现状偏见”在作祟。“现状偏见”指的是行为人在面临决策或选择时倾向保持已有选择的行为。人们一旦养成某种习惯,很难轻易变化。选座、穿衣服如此,投资亦是如此。


资产荒的焦虑可能来自中国投资者对过往投资习惯的路径依赖,或者说一种惯性思维。因为“现状偏见”,投资者对于投资方式和产品的选择更倾向维持现状,或作出最小的改变。这种选择让人产生安全感,却也对新的投资方式和产品过于保守。《财富健康指数》数据显示,中国新富人群的投资理财品种相对固定,相比2017年的数据,2018年新富人群在互联网金融、股票以及基金的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但房产、股票依然是新富人群的心头好。这都表明中国投资者对于投资有着惯性思维,不愿接触新兴的投资产品。


特别是股票市场,即便是一轮轮的资产缩水,散户依然蜂拥而至。和如今的中国市场一样,美国股票市场的主力军过去也是由散户组成。但是美国散户在经历了1987和2000年的两次崩盘后损失惨重,才逐渐死心并最终将市场交给专业投资者操作。显然,中国的股民们目前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图片来源:网络


你看清产品说明书了么?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开始很纳闷,后来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这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好心人的手。


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这背后有着另一个行为金融学的概念:框架效应。框架效应关注人们在决策时是否受问题表现形式的影响——对一个客观上相同的问题的不同描述,可能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


认清这一概念在打破“刚性兑付”的时代尤为重要。在之前的“刚性兑付”时代,投资者在决定购买一个投资品种的唯一标准是产品背后的担保,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在面对资管新规后的变化,“刚性兑付”被打破了,不少投资者无所适从。因为害怕投资本金的损失,而错过了很多产品书上写着“本金与收益都无法保证”的投资产品。但是如果详细分析产品说明书,可以发现这与此前的“保本产品”底层资产无重大区别,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因此,在如今的资产荒下,更需要明确了解这些新产品的投资方向或者底层资产,如果是一些收益稳定且安全的产品,即便写着“不保本”,也未必不是好的投资品种。

 

你过度关注单个投资么?


导致你错过投资产品的另一个原理,可能是你过度关心单个投资品种。这个偏差会妨碍你以整体眼光看待你的投资组合,这背后有心理账户的因素在作祟。


最早提出心理账户现象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第二次在英国讲课,也有不错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心里不太舒服。


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的钱跟花的钱放在了一个账户上,认为这是一次旅行的收入和支出,最后可能不赚不亏;而第二次不是,他把讲课的报酬放在了账户一,而旅行的支出放在了账户二。这样一来,账户二是纯支出,泰勒自然就有所不满了。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这种分账户的心理,也会影响投资决策。如果我们将每个投资产品都分为单一的账号,很容易我们就会关注单一产品的特征,比如能否刚性兑付。当这样的保证没有了,这对我们的整体投资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如果能克服心理账户,从一个整体组合的角度看待总投资,单一产品的特征对于组合而言就显得并不重要,因为决定组合(我们整体财富)的风险更多的是组合中不同产品的相关性。比如说,某一个“刚性兑付”的产品没有了,但类似的替代产品(如能产生同样收益而且风险非常低的对冲基金产品)在组合中起到一样的作用,因为这些产品都与组合中其他产品保持很低的相关性,所以组合的风险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但是,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关注于单一品种的投资者会因为某些产品的特征改变而哀叹资产荒,备感焦虑。

 

图片来源:网络


别忘了多元化投资


操作层面上说,躲避资产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元化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被很多人视作配置个人资产的千金要诀,通俗的说就是千万不要将资金集中在某个单一的资产类别中。另外,“也不要把所有篮子都放在同一辆车上”。后者真正执行起来的难度更大。


首先,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能够完全互相不影响的投资标的几乎不存在。而中国投资者能做的,就是尽量降低投资标的间的互相影响性。跨境、跨市场的投资是一大秘诀。


另一种方式是寻求资产回报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即使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对于投资策略的多元化也能达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效果。比如说如果依据同一资产但不同策略进行多元化来设计组合,产生的效果可能要比全部持有多头策略的简单的大类资产分散配置好得多。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将全部资产都配置在权益类,一部分配置在主动管理多头策略,另一部分在空头策略、市场中性以及全球宏观对冲策略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由于这些策略赖以盈利的回报驱动力各不相同,即使宏观经济环境恶化,躲过组合大幅缩水的几率则高得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特定客户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征和控股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成立十年间坚持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60余座城市和地区建立起协同服务网络,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深层次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资产实现稳健增值,构建产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目前,征和控股拥有财富管理、股权投资、资本管理、产业投资、债权投资、海外投资、不良资产等业务板块,聚焦于教育和医疗健康两大产业,通过金融的场景化、科技化、数据化助力产业发展,在战略性、增长型的重点行业里拥有领先企业,力争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

征和智库|吴飞:究竟是资产荒,还是你看不到潜在的投资机会?

2019/5/23 18:00:00

发布时间:

  • 研究报告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微信 豆瓣 Facebook Twitter 更多
  • 征和首页 征和首页

隐私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 走进征和 走进征和

  •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

  • 征和动态 征和动态

京ICP备15029392号-1

  • 招贤纳士 招贤纳士

  • 征和研究 征和研究